张斌: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消费
➤ 三季度国外经济总体走稳,但是通胀压力较大;国内经济复苏力度相对较弱,消费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。政府广义支出对总支出形成一定拖累,真实利率快速上升影响需求回升,投资增速下滑,出口总额负增长但出口数量已经恢复正增长。
➤ 未来需重视三方面潜在风险: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持续恶化,土地收入下滑拉低财政支出,广义信贷和总需求陷入减速的恶性循环。应对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投资支出、降低政策利率以引导真实利率下行、从供需两端稳定房地产市场等。
➤ 疫情后消费恢复偏弱不能仅以长期结构性因素来解释。
消费增长可以分为两部分,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,二是居民消费倾向变化。其中,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主要来自广义信贷增速下降,消费倾向下降主要因为疫情因素影响、收入预期下降和收入分配变化。➤ 在短期内扩大消费,一要降低政策利率,引导真实利率下降,支撑信贷增长、提高居民消费倾向,从而形成总收入的增长;二要扩大政府债务,提高全社会金融资产,进而提高全社会收入。
——张斌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(CF40)资深研究员、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
*本文为作者在2023年11月2日的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(2023年三季度)发布会“如何推动消费回升”上就季度报告所做的主题演讲。
”2023年11月2日,北京,张斌在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(2023年三季度)发布会上就报告发表演讲。
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消费
文 | 张斌
就外部经济而言,对国外银行业风险传染和经济硬着陆的担心在慢慢淡化,经济总体走稳,没有出现明显下行,大宗商品价格还有一定程度的回升。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减小,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还是比较大的,很多地方出现罢工,很多地方的民众对生活成本的抱怨在增加、对工资上涨的要求在提高,所以工资上涨压力很大。通胀压力还在,货币相对紧缩的整体环境还会持续。
就内部环境而言:
企业盈利方面,企业营收缺乏增长,盈利负增长幅度收窄,库存比仍在放大。
第一阶段是2003-2011年,消费处于高增长阶段,实际增速达到了10.5%。这个期间正好处于中国工业化的高峰期,即经济高增长,收入高增长,消费也是高增长。这个期间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有所下降,消费本身是在高增长,只不过增速没有收入增长那么快。 第二阶段是2012-2019年,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,工业化的高峰期过去,整个经济结构进行一些转型,这个阶段的消费增速为8.4%,高于GDP的增长速度,消费占比有所提升。 第三阶段是2020-2022年,消费增速下降了一半,为3.1%。
从结构上看,过去二十多年,中国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。这是经济学中的恩格尔效应:在工业化高峰期,消费高增长的时候,人们的消费主要在于制造业产品,比如家电、服装,这些品类的消费支出增速更快;但是2012年以后的十年,当人们想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的时候,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制造业商品了,而是会把更多的钱用在医疗保健、教育文化、娱乐、居住方面,对衣着食品以及家用电器等的消费反而排在靠后位置,这是一个明显的消费升级过程。这个过程不仅发生在中国,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。
过去二十多年经济学界一直在讨论中国消费力偏低、消费速度偏慢等问题,倾向于认为消费不够充分是因为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,如社会保障、收入分配、教育和医疗公平等。有观点提出,如果一些长期结构性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够改善的话,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费。
但是,即使在长期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,中国的消费数据也还表现不错,增速能够保持在8%以上,而且结构也在持续优化。所以,仅以长期结构性因素来解释疫情后消费的大幅度下降,或是远远不够的。即使在疫情结束之后,中国消费的恢复还是偏弱。
在2020年之后,服务类消费受损非常大,疫情后有一定恢复;制造业产品消费也有一定恢复,但总的来说是比较弱的。
为了理解消费为什么出现大幅下降,需要把消费进行分解。消费增长可以分为两部分,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,二是居民消费倾向变化。通过拆分可以看到,消费增速大幅下降,一半来自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下降,一半来自消费支出倾向下降。
如果从行业细分的角度来分析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原因,在过去几年里,房地产行业、信息传输行业、教育行业特别是互联网教育行业,这些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幅度较为突出。一个比较直接的解释是,行业调整政策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,但是这种解释远远不够,因为其实目前各个行业普遍面临可支配收入下降的问题。
把2012-2019年、2020-2022年分别作为两个区间,通过对比两个区间,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部分对数据进行拆分,可以看出:广义信贷增速贡献-4.5个百分点,单位信贷带来支出变化贡献了2个百分点,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社会收入占比贡献-0.7个百分点。所以,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,大部分来自于全社会金融资产增速下降,或者说来自于广义信贷增速下降。
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主要有三个方面,一是疫情因素影响,二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,三是收入分配变化,低收入人群收入下降更多。
总的来看,疫情暴发以后消费大幅下降有两个原因,一是疫情带来的消费场景限制,二是社融广义信贷的下降。
第二,扩大政府债务,提高全社会金融资产,进而提高全社会收入。需要对四万亿刺激政策做出反思,要反思究竟是不应该做四万亿,还是不应该从四万亿做到十万亿,还是不应该由政府做项目从商业金融机构融资,还是四万亿做的项目不够合理。
如果四万亿投资不是由商业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进行融资,不会形成过大的债务规模,政府隐形债务的后遗症会小很多。所以,不应简单认为不要做公共投资,而是在进行公共投资时,要由公共部门来做而不是由市场来做。
有人担心政府增加公共投资会挤占私人部门投资。工业化高峰期过去后,来自市场的自发信贷往往不够,不足以支撑全社会信贷需求水平,这是一个普遍现象。例如过去20年,日本全社会信贷增长中有98.2%来自政府,即使在私人部门很发达的美国,全社会信贷增长也有44.8%来自政府。目前中国的地方债和国债在全社会信贷增长中只占17.8%,即使加上城投平台的贷款,也只占中国债务的38.1%。所以,并不存在政府信贷的挤占,而更多是对总需求不足的补充,会对宏观经济问题起到帮助作用。
至于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,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,我的基本原则是货币政策先发力,然后再用财政政策。如果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,就货币和财政政策一起发力。
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适做基础设施投资,需要考虑地方差异,最基本的原则是基建随着人和产业走。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、高铁、机场等很多硬件方面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都不差,但是基础设施并不止这些,还有一些城市的小路、郊区和都市圈的公共服务设施,这些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。
视觉:李盼 东子
监制:李俊虎 潘潘